2 教育为成长提供营养,教训产生抵制
记得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,我讲到在孩子六岁之前要多给他讲道理,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,做父母的要学会闭嘴。
其中有一个家长就问我,说自己天天给孩子讲道理,教育他,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,孩子还是很多坏毛病。
我问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,他就说孩子做错事就批评他。
我让他模拟了一下他教育孩子的场景,发现他和在饭店遇到的奶奶一样,教育孩子不分场合、不讲方法、不讲情面。
这种不是教育,是教训。
教训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不是成长,而是打击,而教育是和风细雨的浸润,是一种营养。
用教训的方式将想要灌输给孩子的道理讲出来的时候,带来的不是成长,而是抗拒。
当然,有些孩子的抗拒表现为比较明显的争吵和哭闹。还有的孩子表现地很平静,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,不说不闹,但是对家长的话很抵触,你以为听进去了,其实他们只是在敷衍了事。
03
教育要传达本心,不要传达情绪
带孩子在游乐场玩的时候,看到一个小男孩,几次尝试从滑梯底部往上走,正好被上面滑下来的孩子踢到了嘴巴,大哭起来。
孩子的奶奶立刻上前,对着孩子一通吼:给你说多少遍了,不能在这里,被踢到了吧!活该!看你还敢不敢在这里玩!说完,拉起还在大哭的孩子就走。
其实老人本意是想表达心疼孩子,想要他记住不能在滑梯底部逗留的道理,但是她用训斥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,一点也感觉不到担心,只能感觉到责怪。
这就是教训和教育的区别,一字之差,传达的讯息天壤之别。
曾经看到过一位妈妈安抚爬栏杆摔倒的孩子,她先上前查看孩子,发现孩子没有受伤,然后抱着哭着的孩子,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,她领着孩子看“禁止攀爬”的牌子,温和地对孩子说:妈妈之前跟你说过,施工叔叔在这里放这个牌子,就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。
不去判断孩子对错,只是客观的描述这件事,既安抚了摔倒难受的孩子,又让道理进入了孩子心里,这才是教育的目的。
|